近年来,北海海角社区党建引领服务平台以“党建+”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和民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常见误区和操作难点,影响平台效能的发挥。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拆解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实用建议,助力用户避坑,提升平台使用效果。
不少基层党组织在使用海角社区党建引领服务平台时,将党建工作视为独立于业务工作的“附加任务”,未能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比如某企业党支部虽然在平台上建立了组织架构,但未将党建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结合,导致党建成效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建议:
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利用平台实现党建活动与企业治理、社区服务的同步规划和实施。党组织应主动将党建工作嵌入企业和社区治理结构,确保党建目标与业务目标同频共振,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部分用户对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内容认识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党建品牌创建、志愿服务组织、政策宣传等多样化资源。例如,海角街道的“党建+服务”策略中,强调通过“党建微品牌”提升影响力,但部分基层组织未积极参与品牌创建和志愿活动,错失提升组织活力的机会。
建议:
加强平台功能培训和宣传,组织定期线上线下培训,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平台功能和资源。鼓励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党建微品牌”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组织影响力和凝聚力。
社区治理中常见的问题是党组织、物业、业委会等多方未能形成有效协同,导致矛盾纠纷难以及时解决。例如,某小区因停车位不足和噪音扰民问题反复投诉,原因在于缺少“三方议事堂”这样的协同共治平台。北海海角社区党建引领服务平台助力民生与发展
建议:
借鉴北海及温州成功经验,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三方协同”共治机制,推动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协同议事,形成共治合力。平台应支持多方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功能,促进社区矛盾及时化解。
平台的党建数据和社区服务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准确管理,会影响平台的智能分析和精准服务能力。一些基层单位因人手不足或缺乏信息化意识,导致数据滞后,影响决策和服务效果。
建议:
加强数据管理规范,明确数据更新责任人和周期,利用平台自动提醒功能确保信息及时录入。培训基层工作人员提升信息化操作能力,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的党建和社区治理模式。
疫情期间,海角社区党建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单位未能及时利用平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和疫情防控,导致防控力量分散,效果不佳。
建议: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利用平台快速动员党员和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等紧急任务。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关键时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案例一:某非公企业党建与经营脱节
该企业党支部成立后,党建活动多停留在形式,未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导致党员积极性不高。后经平台培训指导,企业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目标融合,实行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员工凝聚力。
案例二:社区停车矛盾反复
某社区因停车位不足引发居民投诉,物业和业委会各自为政,矛盾难解。借助党建引领的“三方议事堂”平台,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多方协商,制定合理停车方案,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北海海角社区党建引领服务平台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和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功能丰富但使用中存在诸多误区。通过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加强功能培训、完善多方协同机制、强化数据管理和发挥党建在应急中的作用,能够极大提升平台效能,促进社区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用户应结合实际情况,避免上述常见坑点,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双提升。